教授,博士,硕士研究生导师,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,甘肃省美术家协会连环画、插图、装帧艺委会主任,甘肃省美术家协会评委库专家,甘肃省画院院聘画家、甘肃省委宣传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节庆赛事会展首席专家。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“四个一批”人才,甘肃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、甘肃政法大学客座教授,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甘肃赛区组委会负责人,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总赛区平面组、互动组评委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(美术创作类)。
1988年至1992年在西北民族大学油画专业学习,获学士学位。
2000年至2003年在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,获硕士学位。
2005年到200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学习,获博士学位。方向:西画的理论与实践。
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授 副院长
2008年于湖北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。现为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,副院长,硕士生导师。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资助人才;“武汉英才”文化体育旅游领域专项人才。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、湖北省动漫协会常务副秘书长、湖北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等职。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、湖北省教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、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项目各1项;承担地方政府委托项目多项。艺术作品曾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、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等重要展览。代表性著作有《傩言艺语:傩戏面具艺术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研究》(人民出版社,2022),在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》、《学习与实践》等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,主编、副主编艺术类专业教材3部。
1985年7月生,吉林省辽源市人,民盟盟员,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、院教学督导组副组长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油画学会会员;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,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位论文评审专家,全国艺术类专业省级统一考试评审专家,海南省旅文系列职称评审专家,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论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副秘书长,海南省政协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,民盟海南省委第八届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、海口市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外聘艺术家;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第一届青年美术家委员会副主任、河北美术馆(河北画院)研究员、秦皇岛市美术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、秦皇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、秦皇岛市文学创作院(秦皇岛市作家协会)签约作家、民盟秦皇岛美术院副院长。获河北省第五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,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,河北省首批“燕赵秀林计划”中青年文艺人才,河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青年专家提名,河北省“三三三”新世纪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,海南自由贸易港D类高层次人才(拔尖人才)等荣誉称号。
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三级教授
曾任绘画系主任、西华师范大学文化艺术创意研究所所长,现为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、硕士生导师;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;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;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;中国民俗学会会员;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专家;农业部“大国农匠”评审专家;教育部硕博士论文评审专家;国家社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。国家艺术课程研制组核心成员;教育部规划国家《艺术》教材副主编;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;四川省张大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;四川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;《当代艺术》辑刊主编;陕西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。
编写书籍14部46册(其中主编4部,副主编5部,参与编写5部)。出版专著11部,课题研究25项(其中主持5项,主研20项),发表论文93篇,评论文章10篇,参展美术作品12幅,发表美术作品20幅,学术奖励11项,讲座学术活动76次,专题报道5次。
中国美术学院“艺术与科技”专业专任教师,文化与艺术跨领域研究博士,留法综合媒体装置艺术家,独立策展人。斐陶斐荣誉学会(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)荣誉会员。
研究和创作领域:文化跨领域设计,包括智能交互设计、装置设计、影像设计、公共艺术、人文景观等。聚焦不稳定媒介材料、空间秩序与场域情境等因素,关注各种交叉学科的工作方法,专注于交互与情感体验的“混合媒体装置艺术”表现形式,探索潜在于人类与万物之间的隐性能量,解析人类交互情感体验的本质,发掘“超限”的沉浸式表达,实验并重新建构观众体验现实和虚拟空间的关系。作品曾在法国,比利时,泰国、中国台湾、中国上海等地参展与发表。
学习经历:
1999至2003年,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,获得设计学士学位;
2004至2009年,就读于法国北加莱高等艺术学院(Ecole supérieure d'art du Nord-Pas-de-Calais);
2009年,获得“法国国家高等艺术表现文凭DNSEP”;
2007年,获得“法国国家艺术造型文凭DNAP ”;
2009-2021年回国,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;
2015至2019年,就读于中国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,主攻文化与艺术跨领域研究,并于2019年获得博士Ph.D学位。
工作经历:
2023至今,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、南特设计联合学院。
2021-2023年,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。
2009-2021年,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。
2010-2012年,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受聘兼职专业教师。
2019-2022年,上海外国语大学兼职艺术教师。
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,哲学博士(中外美术比较研究方向)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、中华美学学会会员、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、北京评协第一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。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(2013-2014年),获中国人民大学 “教学十大标兵” (2013年),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“师德标兵”(2021年),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论文指导教师(2011年、2021年),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(2021年)。
主要从事中外美术比较研究、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、徐悲鸿研究、色彩研究。
主要代表著作《墨韵色章: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》(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,2009年获“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”二等奖)。《吾负藤花:徐悲鸿精神的现代性阐释》(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,获2017年度5月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·社科类10本图书)、《光明之鹄的:现代性视域下的徐悲鸿写实主义再探索》(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版)等。在《美术研究》、《美术》、《美术观察》、《中国书法》、《雕塑》、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人民日报》(海外版)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期刊报纸发表论文100余篇。其中有多篇被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·造型艺术》全文转载,也有篇章被《新华文摘》和《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》摘转。